黃遠生 |
|||
|
|||
黃遠生(1884-1915),原名為基,字遠庸,遠生為其筆名。德化縣(今九江縣)新合鄉人。清末民初的名記者、政論家。 遠生出生于書香之家。光緒二十八年(1902年),遠生參加德化縣試,中秀才。同年秋,應江西省鄉試,中舉人。翌年,參加清代末次殿試,中進士,清廷以新進士資格派往日本留學,進日本中央大學,專攻法律,一度被選為江西留日同學會會長。 宣統元年(1909年),遠生學成歸國,任郵傳部員外郎、參議廳行走兼編譯局纂修官等職。1911年曾參與“憲友會”的政治活動,被選為代表,往見“皇族內閣”大臣和協理大臣,協商草擬憲法事宜?!?/p> 辛亥革命后,遠生立誓:“革命既起,吾之官乃與清廷俱畢?!睜柡蠹礇Q心“不作官,不作議員”,專心新聞工作,先后擔任《申報》、《時報》、《東方日報》、《少年中國》、《庸言》、《東崐方雜志》、《論衡》、《國民公報》、《亞細亞報》等報刊的特約記者、主編和撰述。在當時的新聞界可謂聲名斐然,與劉少少、丁佛言(一說徐彬彬)有“民初新聞界三杰”之稱。他的采訪,縱橫捭闔,自達官貴人以至政客、藝人,莫不廣為交結,其新聞來源廣闊,消息靈通,為當時新聞界所稱頌。他的政論,洞朗軒豁,深入淺出,剖微顯著,為京滬各大報爭載。他的通訊,莊諧并進,幽隱畢達,發人深省,而且,條理清楚,判斷明確,夾敘夾議,行文流暢,開印象派記事之風,極受讀者喜愛。尤以所撰《北京通訊》而馳名報界,成為中國新聞通訊的創始人?!侗本┩ㄓ崱匪鶊髮У?,大都為國人所關心的重大政治新聞,或是人們欲知而不得知的內幕新聞,采用訪問紀實、文件轉達,調查統計等形式,“一面求其精確,一面求其系統”,內容真實可靠,再輔之以犀利的剖析,辛辣流暢風趣的行文,把民初政局的黑暗、新貴的丑態描寫得栩栩如生,獲得廣大讀者信賴與喜愛。時至今日,人們仍把《北京通訊》作為研究當時社會歷史不可多得的資料,認為不看他的通訊的人就不配談民國初年的政治動態。亦奉之為“后世報告文學的鼻祖”。在新聞理論方面,遠生主張輿論機關的職責就是為民生社會請命,新聞記者應敢于“指斥乖輿,指責權貴”。第二,強調新聞報導必須真實、客觀、公正,評價、議論也應恰如其分;語言須誠實、單純與自然。第三,提倡新聞記者須有四能:腦筋能想,腿腳能奔走,耳能聽,手能寫。從而在新聞采寫理論上取得“超越前人的重大發展”。 1915年8月,袁世凱帝制自為時,欲找些社會名流,撰文擁護帝制,為其支撐門面,命總統府內史夏壽田出面,誘以十萬銀洋酬金和部長官職,要遠生擔任其御用報紙《亞細亞報》總纂述,寫文章贊成帝制。遠生不愿違背自己的道德良心,辭不受命,于9月30日從北京逃至上海,在《時報》上向《亞細亞報》發表聲明:“遠生以國體問題與貴報不合,故于貴報未出版之先,即已在京滬各報聲明脫離關系?!惫_宣布與袁世凱決裂。不久遠生東渡日本,轉赴美國舊金山游歷,被中華革命黨駐美總部誤認為他是“帝制派”,于1915年12月25日在舊金山唐人街遇刺逝世。第二年,遠生遺骸運回上海,各界友人曾為之舉行追悼會,后改葬于九江市十里鋪山上。他的著作,死后由其友人林志鈞匯集成冊,編輯為《黃遠生遺著》,共四卷。1920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。1987年經其長子席群增補校訂后又由商務書館補排影印出版。 |
|||
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|